本文记录五位上海非遗传承人如何将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相融合,在区块链确权、元宇宙展示、数字藏品等领域展开创新实践,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。

(首席记者 林墨)在豫园附近的工作室里,顾绣传承人沈莉莉正在扫描她最新创作的《数字百鸟图》。这幅作品将通过区块链技术生成唯一数字指纹,未来可以在元宇宙美术馆永久展示。"每针每线都有数字身份证,"她轻抚绣品说,"就像我师傅说的,真功夫要经得起放大镜看。"
这种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,正在上海非遗圈形成风潮。市文旅局数据显示,2025年上海非遗数字化项目同比增长189%,其中7项入选国家级数字化保护试点。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田子坊的"非遗数字实验室",这里汇集了12个非遗项目的数字化成果。
上海龙凤千花1314 "技术不是取代,而是放大手艺的价值。"在朱家角古镇,记者见到了棕编传承人王建国。他与游戏公司合作,将传统编织技法转化为3D建模素材库。"年轻人通过游戏认识棕编,"他展示着手机里的AR教程,"再回到线下学习真手艺。"
更令人惊叹的是徐行草编的"数字分身"计划。传承人李雯带领团队用3D扫描技术记录108种传统纹样,建立全球首个草编数字基因库。"曾祖母传下来的花样,"她操作着全息投影,"现在全世界设计师都能调用。"
上海龙凤419官网
在M50艺术区,一场特殊的拍卖会正在进行。金山农民画传承人周晓明的最新NFT作品《二十四节气》以28万元成交,买家可获得实物画作和数字版权。"收藏家要的不是复制品,"拍卖师解释说,"而是可验证的文化资产。"
上海娱乐 深夜的陕西北路老洋房里,灯彩传承人张华正在调试他的"智能灯彩"系统。这些融入物联网技术的传统灯彩,能根据天气数据自动变换光影效果。"老祖宗的智慧,"他调整着程序参数,"加上现代科技的表达。"
从枫泾古镇的丁蹄制作VR教程,到外滩源的数字昆曲演出,这些上海非遗传承人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承。他们可能是戴着智能眼镜刺绣的绣娘,也可能是用算法分析漆器纹样的匠人,在这座永远创新的城市里,传统正以最先锋的方式延续。(完)